【科學網】北理工教授王兆華:管好電子垃圾需“簡政定準”
發布日期:2017-01-16 供稿:科學網 編輯:楊晶 審核:王征 閱讀次數:
原文標題:北理工教授王兆華:管好電子垃圾需“簡政定準”
原文鏈接:http://news.sciencenet.cn/htmlnews/2017/1/365551.shtm
當前,人類的生活已經離不開手機、電腦等電子產品,在享受現代科技帶來便利的同時,如何有效地回收和處理大量的廢舊電子產品,避免其對環境和人類健康產生危害,成為一個重要而緊迫的課題。
然而,全球電子廢棄物回收處置卻顯示出顯著的區域不公平性。例如,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子廢棄物產出國,每年的電子廢棄物高達710萬噸,但卻僅有12%的電子垃圾在本國完成處置。
另有數據顯示,每年有近2800萬噸電子廢棄物流入中國,約占全球總量的70%。
“發達國家是主要的電子廢棄物輸出源,但卻沒有履行對等的電子廢棄物處置責任,大量的電子廢棄物流入中國等發展中國家。”北京理工大學教授、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兆華說,西非和南美一些欠發達國家也在成為新的電子垃圾“傾倒場”。
國內情況也不容樂觀。目前中國每年產生的電子廢棄物高達600萬噸,僅次于美國居全球第二位。但我國電子廢棄物專業回收處置起步較晚,很多電子垃圾被違規拆解處置,并形成了囊括回收、運輸、分類、拆解和加工提煉多個環節、輻射全國的灰色產業鏈。
例如,僅北京一地,每年產生的電子垃圾超過15萬噸,從事回收處置的個體商販超過30萬人,并在北京近郊形成了多個電子垃圾儲存、買賣和加工的灰色集散中心。
王兆華認為,這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我國電子廢棄物回收管理方面的問題:“回收環節監管力度不足,政府多部門管理、責任界定不清;財政補貼集中在終端處置環節,缺乏對消費者的直接補貼;電子廢棄物專業處置市場缺乏有效競爭,沒有長效的考核和退出機制。”
近日,王兆華等人執筆完成了《我國電子廢棄物回收處置現狀及發展趨勢展望》研究報告。《報告》認為,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,電子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日益增加,未來電子廢物總量還將繼續增加,但結構會日趨多元,手機、平板電腦等將快速增長。與此同時,隨著監管體系的建立健全,電子廢棄物中進口的比例也將逐步降低。
此外,基于互聯網、移動終端和電子商務平臺等新型的智能回收方式逐步涌現,對傳統走街串巷的回收方式產生沖擊,也會使中國回收市場進一步分化。
針對上述研究,王兆華認為,應當充分發揮市場和消費者的選擇作用,簡化行政體系,注重電子廢棄物回收處置規制和標準的制定。
“應理順政府在電子廢棄物產生、處置和循環利用各環節中的職能,簡化行政審批流程,避免職能的重復設置和多頭管理,真正發揮政府監管作用。”他說,“要以法律的形式明確電子廢棄物回收管理過程中,電子電器產品的生產者、消費者、回收處置商的責任和義務,逐步建立以延伸生產者責任為主體,消費者廣泛參與、回收處置商合規合法處置的電子廢棄物管理制度體系。”
王兆華還呼吁,要完善電子廢棄物回收商和處置商的資格認證制度,完善資格認證的標準和體系。逐步建立對電子廢棄物回收環節和二手市場的立法建設,加強回收環節的監督。“尤其是要逐步樹立起消費者電子廢棄物回收的責任意識,鼓勵消費者選擇正規的電子廢棄物回收渠道,可以嘗試用財政補貼的方式,對主動將電子廢棄物運送到正規回收點的行為進行獎勵。”他建議。
分享到: